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
從荷蘭經驗思考台灣永續高度,茶籽堂如何建構永續循環願景?

2023-09-28

撰文:茶籽堂品牌創辦人兼執行長趙文豪、茶籽堂永續發展總監張瑋珊


農業復興、翻轉傳產、土地連結、綠色品牌、永續發展、循環經濟、地方創生......,這些都是外界對茶籽堂的印象,2021 年 8 月我們導入永續循環的概念,推出從源頭開始減塑的新瓶器。許多人都在問我們,為何會將永續當成品牌的 DNA?19 年來義無反顧、踏上循環永續之路,又是什麼樣的動力做支撐?背後有哪些思考脈絡?

從荷蘭經驗思考台灣,著手建構在地永續生態系

茶籽堂真正確認永續願景並加以實踐的開端,來自於我們在 2018 年與循環台灣基金會、經濟部工業局、台灣設計研究院到荷蘭參與了「荷蘭循環經濟週論壇」盛會。荷蘭是全世界最積極推展循環經濟的國家之一,許多想法與作法也走在世界的最前端,看到他們展示最新的循環經濟概念時,我們一直難掩興奮之情,但內心也不斷思考著台灣與荷蘭在循環經濟領域的差異。


台灣與荷蘭有著類似的發展條件,都是地狹人稠、資源有限,但都以深厚的產業基礎積極推動循環經濟,不管是塑膠、玻璃、紡織的回收系統,放在國際舞台相比都是名列前茅。不過,本質上仍有著相當差異,台灣在思考永續比較侷限在單一的「點」,從一種材料、一款產品、一個地區出發,再伺機擴展到「線」「面」,且多半停留在「回收」議題;荷蘭則是直接用整個「面」的架構來考量,鎖定特定議題建立生態系統,即使處理的議題極小,但在議題串接後,反而更容易獲得政府資源與國際關注。

另一方面,台灣社會習於從製造業的邏輯去思考討論,有關永續循環的議題也是如此,這當然有好有壞,優點是很快就能進入到材料面、數字面進行溝通,缺點是設定目標時比較務實,就像是土撥鼠一樣,吃苦耐勞挖出一個洞;相較而言,歐洲國家在訂定減碳目標時,會先設立一個較遠大的願景(MoonShot),透過創造價值來凝聚共識,就像是朝著月亮射箭,就算沒射到,掉下來也會打到老鷹,這就是「先相信願景就會看見」的力量!

這趟荷蘭之行,開啟了我們對永續循環截然不同的思維與想像,不僅影響了茶籽堂的品牌永續理念,也改變了正在進行中的宜蘭『朝陽社區復興計劃』發展策略。我們深刻體悟到,茶籽堂不能僅是思考如何把商品做得好、符合永續精神,而是必須拉到更高視野—回到源頭改變,讓這塊土地變得更美好,同時將整個架構蘊含的豐富生態系統建構出來。

從台灣出發,找出對土地更良善的永續公式

回國後,我們開始從台灣土地的根本面出發,思考能如何更善待台灣。我們的原則很簡單:如果台灣土地就有,我們就往土裡找。我們從台灣回收系統中尋找最能循環利用、效率最高的材質,逐步將土地、產品價值、品牌精神全部串連起來,建立屬於茶籽堂的永續定位。


當多數國家都承諾要在 2050 年達到「淨零排放」的標準,永續已是無可抵擋的潮流,循環台灣基金會一直在倡議「循環合作」需要完整的生態系,不僅是品牌、供應商與製造商攜手,也需要生產者、消費者、社會大眾一起參與。尤其台灣的產業正進入到轉型階段,現在必須從概念落實到行動中,需要有真憑實據達成減碳行動,將永續視為企業理所當然的公民責任,才有辦法贏得合作夥伴與消費者的認同,在市場上維持足夠競爭力。

雖然現階段多數企業都已關注到永續願景,但每個人的論述與重點各不相同,沒有唯一的典範。對我們來說,在荷蘭那一次的觀摩裡,我得到了一個結論:永續是一個方向,沒有唯一的做法,只要訂定了一個目標,能持續往前走就是好事,每個產業、每家公司都可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向,邊做、邊摸索、邊學習,不用去否定任何一個人,或是特別去區別不同的等級。


永續既然沒有標準答案,那麼,每個品牌都應依據現階段的狀態及資源,建立自己的觀點及決策方式。茶籽堂在永續的路上,是站在品牌思維的角度,希望展現自己獨特的性格。在台灣循環基金會的倡議下,我們與台灣設計研究院、Renato Lab、Plan b、無氏製作等單位合作,一方面透過右腦感性面的品牌脈絡梳理,一方面藉由左腦理性面的科學化評估,嘗試建構更清晰的永續策略。

歷經三年研發,打造 44% 源頭減塑的新瓶身

最終我們確認的永續方案,是『從源頭改變』,打造減塑材質的嶄新瓶身。


然而 ,若要從源頭開始減少,怎麼樣的材質對台灣才是更好?事實上,不同材質在不同階段,它的碳排放量都不盡相同,從原料本身開挖、製程環節到運輸等,有些材質在開挖時碳排放量是高的,但後端運輸卻是低的,而反之也有可能。因此,此議題思考面向不能只以碳排為主,就我們的觀點,塑膠、玻璃、鐵、鋁、紙……等材質,只要在台灣有完善的回收制度,我們認為都是好的材質。綜合以上,茶籽堂新一代的洗沐用品瓶身最終選擇rPET,並讓瓶身含塑比例降低,它除了回收系統完善,還有高達 95% 的回收率,材質本身之於內容物的保存與裝載,都是最理想的選擇。

當循環經濟從線性排列走向生態體系,價值鏈中每個環節的合作都很重要。我們的專業永續夥伴 Renato Lab,以符合需求、資源效率、降低碳排放、高回收率這四大指標,提供有關循環包材服務流程及循環公式的建議評估,同時我們也與台灣設計研究院、無氏製作合作,研發循環設計的新瓶器,經過三年努力,在 2021 年推出了採用 rPET 製成的 330mL 新瓶身,比上一代降低 44 %塑含量比例,且可回收比例提升到 100%,為地球減壓。

今年(2023)我們開始推出 500mL 大容量,除了瓶器較上一代瓶身減少 41 %的塑膠含量;消費者也能使用更久,瓶身更穩固,讓生活的廢棄物少點量。在補充產品部份,也持續朝向包材可 100% 回收目標轉型,從原先的複合材質,改用 rPET 的瓶器,協助消費者在生活中實踐源頭減塑,對土地更加友善。

事實上,從源頭著手這件事,對我們來說並不陌生。茶籽堂產品以苦茶籽為基礎原料,但台灣 9 成以上的苦茶籽都是從國外進口,2014 年發生油品事件後,我們決心復興台灣的苦茶油文化,成立農業團隊,2016 年起在宜蘭南澳朝陽社區、宜蘭不老部落、嘉義阿里山、花蓮崙山部落、宜蘭不老部落等地,與 40 多位農民契作及合作 30 多公頃的苦茶樹園,種下 6,000 棵苦茶樹;我們目睹農民老成凋零、苦茶樹園荒廢的情況日益嚴重,後來「愈陷愈深」,索性直接走入地方協助社區再造的工作,希望吸引年輕人回鄉,讓社區因為苦茶莊園能夠共融共好。


2018 年正式進駐宜蘭南澳,啟動朝陽社區復興計畫,我們幾乎每週都跟同事往南澳跑,不僅與農業團隊一起找土地種植、找農民契作,更與專家合作教導年輕農民,也投入社區活化、農學體驗、地方旅遊等活動。

第一階段我們擴大栽種面積打造山海美學的全新社區風貌,第二階段我們進行地方創生推動循環永續社區,包括藝術家與創業家駐村、實驗教育場域、生態環境改造、公民電廠等計畫,希望在 2025 年成為結合現代農業、田園社區、休閒旅行於一體的國際級示範社區,將產地與在地社區產業巧妙串接。


當我們一起身體力行,就會發現,永續最美的風景,在於彼此齊心合作、建構循環生態系。當我們往土地愈走愈深,也更能感受到來自土地的祝福。

正向改變,開創創新能量與產業價值

茶籽堂的新瓶身,不只是一個新包裝,也是台灣永續設計的一次創新突破。最重要的是,我們歷經 19 年的探索,重新定義茶籽堂是「傳遞土地美好的良善生活品牌」,在一連串的思辯與實踐過程當中,我們更踏實知道自己是誰、該怎麼做、進度為何、未來要到哪裡去!

茶籽堂早在 2016 年獲得 B 型企業認證、成為第一屆台灣 B 型企業協會會員,許多人將茶籽堂視為永續循環理念的先行者,但其實我們只是非常堅定自己的目標,一步一腳印地往前行,希望讓更多台灣企業理解到品牌經營與永續循環之間的可能性;如果有一些品牌因為茶籽堂的永續作為而獲得一些啟發與激勵,願意一起加入永續的行列,我們對這塊土地的付出就有更多價值,而台灣及世界的環境也會因此發生正向的改變。


當大家在很多領域都說 Taiwan can help 時,永續領域其實已經進展到 Taiwan can lead 的階段。只要台灣各界能夠擺脫單點作戰的模式,由線而面串接在一起,進一步建立跨產業合作的永續生態系統,未來大有機會成為全球永續循環的創新測試場域,並將成功模式推廣到國際舞台上。如此一來,永續循環不僅是我們的美好日常,也能帶動新一波創新能量與產業價值。

 

☛ 全新替換瓶上市,同系列 500mL + 替換瓶享 95 折,讓每一次的替換,種下更多美好種籽。